为什么环保行业产生不了华为这样的企业?――5大症结

当前位置:首页 > 新能源 > 能源政策       来源: 作者: 阅读:
2021-09-30 22:21:38

北极星大气网讯:这两天,孟晚舟归国一事让举国振奋。

9月25日晚,孟晚舟身着一袭红裙走出机舱,这是英雄凯旋的时刻。

因为这一刻标志着一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较量取得胜利,这是一场让国人为之自豪、对国家意义深远的胜利。

孟晚舟事件发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集中缩影。

作为此次事件的焦点的华为公司,则以独特的方式走进了国人心中、站在了世界中心。

华为的崛起已经不单单是一家杰出企业的异军突起,而是一个国家迅猛发展的突出标志。

美国人之所以全面围堵华为,是因为华为已经在多个维度开始吊打全世界,实力之强悍让美国人不得不着急,甚至是耍流氓。

关于华为,我们可能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在使用其研发生产的技术和产品,陌生的是我们并不完全地知道其厉害的程度。

华为是怎么做到的?我思来想去,也看了很多分析,最终还是认为根本原因不是其创了什么记录、拥有多少专利,而是其特有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对任何其他的行业、企业都有着极高的借鉴意义。

这两日,几个环保微信群都在转发有关华为和孟晚舟的文章,这类传播中包含了两种心态,一种是振奋和自豪,一种是钦慕和学习。

鉴于此,山少爷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探讨两个问题:环保行业为什么产生不了华为这样的企业?环保企业可以向华为学习什么?

01

环保行业为什么没有华为这样的企业?

不妨先看网上的一个与之相似的问题:

问:为什么华为这样的企业只有一个?

答:因为只有一个任正非

    这个回答虽似玩笑、不很严谨,但讲到了问题的本质之一,即人的因素――人决定企业,企业家的品质决定企业的样子。

    华为、任正非毫无疑问是国内企业和企业家的模范,这二者身上几乎具备了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的全部素质。可以说,华为的存在可以回答所有企业不行的原因。

    “为什么环保行业产生不了华为这样的企业?”,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许多其他行业,而原因也是相通的。

    企业中有一个普遍现象(包含环保企业在内):一家企业最好的状态是在创业五六年,规模不大不小的时候,一旦做大了就到头了。有人将其原因归结为“大企业病”,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企业主病”,这种病有着种种症结:

    症结一:舍本逐末的追求

    很多时候,企业主的成就很多时候被绑在了财富数据上,而对企业做了什么事、有什么价值毫无兴趣。

    比如环保行业,老板们比得永远是拿了多少项目,而不是创新了什么技术、多大程度上颠覆了行业。

    追求财富本没有问题,这本身是创业者的动力;但此过程要建立在一定的根基之上,否则得到的便是海市蜃楼。

    以华为为例,其手中的技术专利、品牌商誉、人才团队、企业文化就是其财富的根基,这一牢固的根基让其在全世界的围堵下依旧岿然不动;而那些稍有风风吹草动就分崩离析的财富帝国,根子上就是空虚的泡沫。

    症结二:好走捷径

    做企业好比造船,每一步都要做扎实,一颗螺丝钉糊弄了都可能造成船覆人亡的灾难。但讽刺的是,行业内这样的灾难屡屡上演,却少有人能吸取教训。

    做企业没有捷径可走,尤其是做一家优秀的企业;无可撼动的地位来自无懈可击的本事。

    许多企业后来的失败都是由最初绕过的困难导致的。这一点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兴和华为同样面对美国打压而结局却截然不同。

    不少创业者创业之初能够保持一定的纯洁性的,但创着创着歪门邪道就来了,因为太着急,太想一步登天。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做人、做企业一个道理。过去两年陷入麻烦之中的环保企业几乎都想走捷径,也几乎都栽在了走捷径的地方。

    症结三:把上市当成终极目标

    上市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助推器,也是企业发展良好的表征之一;但几乎所有企业对上市的理解和定位并非如此。

    不争的事实是,在当前的语境下,上市和圈钱是等价的。因此把公司做上市成为了许多人跻身富豪的手段,为达成这一目的,“公司经营”变成了“产品包装”,这样的经营心态下产出多是外强中干的花架子。有的企业甚至把冲击上市的口号作为宗旨写在了墙上。

    上市后的企业也自然变成了某些人的提款机,与此同时企业苦心经营的原动力自动消失。最终的结局往往是部分人发财后,留下一堆债务和满地烂韭菜。

    所以我们看到,上市捞钱成了许多企业家的终点站,也毁掉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和创业精神。

    过去一段时间,一众环保上市企业出事,产生的一个负面舆论是:假环保,真套利。

    症结四:经不住考验

    许多企业生存的根本是“资源”,“资源”用尽了,企业多半也到头了。依附式的生存模式使其抵抗力极差、定力不足,这是大多数企业的通病。

    大多数经营者没有为企业注入生命力,更不培养企业应对危机的抵抗力,企业基本上是在危险的状态中苟且,这导致外界稍有波动就顶不住了。

    除了抵挡不了环境不好时的危机,许多企业抵挡不了环境好的时候的诱惑。有企业常常把“资源”的作用力和市场增长带来的收益增长误认为是自身能力的提升,然后变得膨胀,最终自己把自己撑死。

    山少爷在之前文章中有分析过,很多环保企业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

    此外,许多企业对自己要做什么没有清晰的概念,不能在一个方向深扎下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战场,所以也谈不上有战绩。

    症结五:错把“能运转”当成“会经营”

    除了前述的“发财梦”,许多企业主有“老板梦”,好不容易创业了当然要自己“当皇帝”了。要命的是,老板们往往认为管理是一件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更要命的是,老板们又常常错把企业“能运转”当成“会经营”,然后在这种误解中开始皇恩浩荡、指点江山,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伴有组织涣散、人才流失、效率低下的不良症状。

    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建制,所有事情老板一把抓,而且老板大都认为自己无所 不能。勤奋的老板常常以总司令的角色越过军、师、旅、团、营、连、排长指挥工兵挖地雷;懒惰的老板则深居官邸,任前线一团乱麻;还有的老板善于学习,却常常生搬硬套,教条主义盛行;还有的硬是把二三十人的团队搞成了政治舞台,然后表演自己的政治才华,并且自得其乐……如此等等,总之,老板们总是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把企业带垮,最后也不会承认自己完全不懂管理。

声明:本文经授权发布,除注明来源外,均为中华能源网转载,不代表中华能源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中华能源网)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