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能源网讯:1954年10月30日,负责伊朗石油生产和炼厂管理的石油财团中各大石油公司的代表们和伊朗的达官显贵聚集在阿巴丹的码头庆祝石油装船的重启。英国人不会忘记三年前他们被迫在《博吉上校》的乐曲声中狼狈不堪地从这里撤走,而今天,昔日英伊石油公司的“英国提倡者”号油轮又回到了这里,美国人不仅促成了英国人的重返,也让伊朗重新回归全球石油交易。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杂志” ID:energymagazine 作者:陈湘球)
伊朗没有让英国人失望,伊朗的石油产量从1954年的350万吨迅速飙升到1955年的1700万吨,按照在伊朗石油财团中40%的股比计算,英国石油公司至少获得了680万吨的份额油。欧洲的经济严重依赖中东的石油,其中42%流向了英国,让英国石油公司赚了个盆满钵满。这一年中东的石油总产量超过了1.62亿吨,让英国人更加高兴的是其中有7400万吨是通过苏伊士运河运往西欧的,而英国政府持有苏伊士运河44%的股权,每当一艘中型油轮驶过苏伊士运河,就会有7万美元的通行费落入英国政府的口袋。
英伦帝国的中东心结
1955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石油运输,英国人获得了超过4400万美元的收益。1950年12月建成投产的跨阿拉伯管道,作为美国石油卡特尔耗资1.53亿美元打造的世纪工程,曾被给予厚望,可时至1955年,其向地中海输送的原油却不过区区1600万吨。当初美国人修建这条全长1040英里的管道时,希望它能够代替从波斯湾到苏伊士运河的7200英里的海运路程,承担相等于60艘油轮从波斯湾经过苏伊士运河到地中海的石油运载量,为复兴欧洲提供燃料。
但是,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加深加宽,更大的油轮从苏伊士运河通过,直接构成了对跨阿拉伯管道的石油运输市场的挑战,尽管这条管道的管输费在1953年6月从每桶54美分降到42美分,但仍没能减缓通过苏伊士运河涌向欧洲的石油洪流,因为从阿拉伯半岛而来的油轮经过苏伊士运河的运费已经降低到18美分。苏伊士运河上行驶的巨型游轮络绎不绝,在船头高高飘扬的英国国旗,似乎还在向美国宣示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对殖民地不容忽视的主权。
苏伊士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印度洋的交通枢纽,鼎盛时期的英国曾经垄断着欧洲经非洲南端到印度洋的海上航线,坚信只要守住好望角,便可保持住其在东方的优势。但是1857年法国与埃及签订了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99年租让合同却动摇了英国在好望角的堡垒。1869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运河通航的第二年,共有489艘商船通过运河,其中英国商船324艘,当时的英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苏伊士运河无疑是英国人将欧洲商品运抵东方市场的不二捷径,但令其懊悔的是他们在苏伊士运河公司中没有一分钱的股权。
苏伊士运河打开了埃及的大门却没有给埃及带来经济的腾飞,反而给英国人创造了机会,欧洲资本大规模地渗透到埃及的各个领域,使其国家财政几近崩溃。赫迪夫(相当于国王)伊斯梅尔不计后果的举债很快便导致埃及陷入债务危机,在无力清偿的情况下,埃及不得不出售自身持有的44%运河股权。时任英国首相的本杰明?迪斯雷利在罗斯柴尔德银行英国分行的资助下,瞅准时机,只用400万英镑就迅速攫取了这些股份,从此苏伊士运河公司成为一家英法公司。
1955年,无论是伊朗的石油,还是苏伊士运河的收益,对于英国首相艾登,都应该是最为得意的一年,但是有一个心结,每每想起就让他患得患失,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个问题(伊朗石油危机)的解决意味着伊朗经济的恢复。但是整个中东的防御问题却仍然?]有解决。如果《英埃条约》在紧急事变中有效的话,我们就能保护埃及和运河区,但是,北部地区还是毫无庇护。女王陛下政府的政策是主张建立一个可以有效地保护这个地区的同盟… …”。
中东防御问题的核心就是苏伊士运河的安全,这是艾登心中20年的心结。1935年面对意大利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扩张,对苏伊士运河航线构成的威胁,时任外交大臣的艾登抓住了埃及国王去世、华夫脱党组阁的有利时机,在1936年8月27日与埃及签订了《英埃条约》,赋予英国和平时期沿苏伊士运河地区驻扎1万军队和在战时动用全国设施的权力。
年轻帅气的艾登在签约仪式上说:“通过将她的名字写在这份历史性的条约上,埃及作为辉煌历史文明的摇篮,将她的手交到伟大而自由的英国手中,从而开启了东西方关系的一个新时代”。但是英国的“这只手”似乎正在捏碎一位年轻学生的心,他就是阿拉伯世界划时代的人物――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正是这位年轻的学生让艾登帝国梦碎,夺回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纳赛尔后来总结自己当时的政治活动和对条约的态度时说:“我领导过许多示威运动,嗓子都喊哑了,许多中学同伴和我们一道坚决要求埃及实现彻底独立… …,但是一个灾难性的决定几乎摧毁了我的信心――他们同意签订1936年条约”。
巨人之斗
面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这两个历史的巨人注定有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争斗。艾登出生于贵族,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到欧洲大陆学习法语和德语,法语比母语讲得好,进入伊顿公学后又开始学习希腊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英国陆军,获得十字勋章。
1918年5月26日,21岁的他成为了英国陆军最年轻的旅参谋长。他的邻居塞提斯将军是他的偶像,这位将军在土耳其显赫的军事生涯提起了他对土耳其语的兴趣,土耳其语和波斯语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第二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波斯语作为第一外语、阿拉伯语作为第二外语,他对语言学习的选择注定了他要在中东这块炙热的土地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1933年波斯政府废除英波石油公司特许经营权开始,他便成为了处理波斯石油危机的关键人物,那个时候他已经是外交部的次长(副部长),将波斯石油危机递交海牙国际法院就是他的主意,他经历了第一次推翻摩萨台政变的全过程,那是一次没有美国帮助的政变,形成了令人挫败的结局。在总结失败的经验时,他和所有的英国人一样认为没有取得美国人的帮助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他们相信自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但是当他成为首相、处理苏伊士危机的时候,却重蹈覆辙。
尽管伊朗石油危机之后,在美国人的帮助下英国人回到了伊朗,但是那已经不是英国人的伊朗了,美国人已经代替英国人在这片土地上发号施令。相比伊朗,伊拉克在艾登的眼里是“最友好的国家”,那里有英国人的石油,那里的人仍然在听从英国人的召唤,所以他要构建以伊拉克为核心的防御体系,苏伊士运河只是这个防御体系的一部分。1954年底,伊拉克首相努里?赛义德正在拟订的阿拉伯联盟计划与他的构想不谋而合,让他感到无比高兴,因为1930年签订的英伊条约将在1957年满期,他需要一个新的防御安排。于是他开始策划这个“阿拉伯联盟”组织,这就是著名的中东条约组织。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向同僚们说明了我的见解,告诉他们说… …整个中东,包括波斯湾在内,需要在伊拉克边界上加以防御,而且必须同当地武装力量取得合作,才能够做到这一点”。艾登要保护英国的石油利益和交通运输,不再像在伊朗那样受到威胁。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