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输配电网讯:合作,已经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绝对关键词。在不久前召开的第76届联大高级别会议周期间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就多次强调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在能源转型领域,中国和德国的合作持续多年、成果颇多。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下文简称GIZ)作为一家非营利性的隶属于德国政府的机构,在过去40年中,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德两国互利共赢合作。近年来,两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并网、电力灵活性、储能、可持续供热以及提升能效方面有很多具体合作。
德国能源转型经验能否在中国更好落地?GIZ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伙伴项目主任尹玉霞认为,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减碳目标,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的合作很重要。
首先,需要国家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框架加以引导。因此,中德两国应重视开展和深化主管部门的政府对话,加强能源和气候领域未来发展战略、支持政策相关的双边交流。
其次,两国研究机构、智库、行业协会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尤为重要,它们共同为建立更高效的低碳能源系统开展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和技术创新。
再次,双方可以通过在合作伙伴框架下开展具体的中德合作典型案例示范,鼓励中德企业参与示范项目,促进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广示范成果,以促进两国共同向绿色和可持续的未来转型。
问:您如何看待电网建设对于减碳的意义?德国在这方面有哪些经验?
答:实现能源系统的清洁、去碳化转型,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减少化石能源消费,首先必须大力推进电能替代,提高电气化水平。电网是连接电力系统生产、输配和需求侧的主干,在波动性较大的可再生能源比例不断增长的趋势下,如何保障电网安全、稳定地运行,是能源领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020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比重已经达到46%左右,到2030年将达到65%。同时,德国电力系统平均停电时间(SAIDI)再创新低,约为12分钟,是世界上电力供应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主要得益于输配电网的扩建、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灵活性及欧洲电网互联等举措。
德国输配电网扩建曾一度滞后于能源转型进程,成为北海海上风电建设的制约因素。民众接受度低和德国分布式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特点成为此前输电网扩建缓慢的原因。事实证明,即使是以分布式为主的电力系统,也应提前布局输配电网建设,以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为了使电网扩建有法可依,德国2011年出台《电网扩建法》,2018年12月通过《加速电网扩建法2.0》。德国分三阶段共计规划65个电网扩建项目,合计长度为7656千米。截至2020年,已完成1278千米的电网建设,826千米通过审核。
智能电网连接电力系统的所有参与者,包括电力生产、消费、市场和储能,不仅实现最佳产销平衡,还为新的市场主体如“产消者”(Prosumer)提供可能,是分散式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德国相信,未来智能电网可实现其8200万用户和150万电力生产方之间的“沟通”。
此外,过去数十年间,德国的监管机构采取了若干措施以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优化系统运行。其中包括如扩大电力系统规模,使受天气因素影响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波动相对减弱;优化电力系统的调度和再调度机制;发挥市场作用,通过电力现货交易市场及备用市场等市场手段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
与此同时,和中国电网扩建面临的情况类似,德国也存在由于土地规划利用、公众接受度不高等原因导致的电网扩建获批难度大的挑战。为此,德国政府制定了公开、透明的电网扩建规划程序,包括电网运营商和作为监管机构的德国联邦网络管理局共同评估和预测输电需求、发电能力,作为电网扩建的基础;随后,德国联邦网络管理局与输电网运营商通过组织“电网公开对话”等程序,使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有机会参与电网扩建规划,并最终确认符合多方利益的电网扩建路线。
问:德国正在全力实施氢能战略,在氢能合作方面,中德两国有哪些合作空间?
答:2020年6月,德国政府发布了《国家氢能战略》,为未来氢能的生产、运输、使用和再利用,以及相应的创新和投资制定了协调一致的行动框架,为德国经济创造新的产业链,并深入开展国际能源政策领域的合作。德国联邦政府认为,长期而言,只有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氢(绿氢),才有助于实现2045年碳中和的气候目标。因此,德国联邦政府大力促进绿氢的市场推广,并建立绿氢产业链。
根据德国《国家氢能战略》,绿氢主要应用于难以通过电能替代实现脱碳的部门,如海运和航空运输业,以及化工和钢铁等工业部门。德国联邦政府预计,到2030年,将需要90~110太瓦时(1太瓦时=10亿千瓦时)的氢能。为了满足这部分需求,德国在计划扩建本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包括海上和陆上风电的同时,积极寻求与具有高可再生能源潜力的国家合作,这些国家将成为对德氢能出口国。
中国和德国都已经认识到氢能的潜力及其在助力两国碳中和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实现绿色低碳和经济可靠的能源供应这一共同目标为中德合作共赢创造了空间。
当前,中国国家氢能发展规划还在起草和制定中,综合全面的顶层设计将大力推动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引导产业利益相关方在氢能生产、基础设施和应用方面的投资和创新。《德国国家氢能战略》自实施以来积累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思路。
问:GIZ目前在能源领域推动哪些与减碳相关的项目?
答:作为致力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德国联邦政府企业,GIZ在能源领域目前主要负责“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伙伴”这一两国政府能源对话平台的实施,推动两国能源向低碳、清洁转型。
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领域,项目联合中德合作伙伴,不断推动两国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和消纳、深化电力市场改革、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可持续供热和储能、氢能领域的交流,其中包括引进政策和市场机制(可再生能源招标机制、电力市场和备用容量市场、绿证等),创新商业模式(虚拟电厂、能源合作社等),标准制定等相关议题。
在提升能效领域,项目框架下的中德工业和城镇能效示范项目着力推动中国重点用能行业和城镇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助力中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同时加强两国企业在能效领域的合作。此外,项目与太仓市高新区合作,引进德国能效网络小组的管理和组织模式,推动园区企业在能效和低碳方面交流经验、资源共享,共同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