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碳管家网讯:随着“碳中和”议题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各国政府、投资机构、跨国企业自身以及延伸至供应链的环环相扣的“减碳”要求正在层层下沉,这将促使更多企业采取实质行动,加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欧盟、美国、加拿大等政府已筹备建立“碳边境税”或“边境调节税”机制,旨在向其进口的商品征收碳关税;大型跨国企业也逐步将“减碳”承诺施加到其全球供应链体系,比如某跨国科技企业在其2021年更新的供应商清洁能源计划中要求供应商未来五年在生产该品牌产品时提高所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否则将面临被移除其供应链名单的风险。众多国际知名投资机构也纷纷开始行动,承诺为投资组合“减排”。
然而,受限于现有科技的局限性,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以实现“碳中和”并非一蹴而就。除了通过科技创新、产能结构优化手段控制排碳总量,如何运用市场化手段以最低成本履行“减排”责任也将成为企业“碳中和”的布局重点。如本团队碳金融系列文章介绍,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机制的逐步完善,中国有望一举超越欧盟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本文旨在结合本团队在绿色权益跨境交易的相关经验和观察,梳理境外投资者直接参与境内交易所场内绿色权益交易的路径及可行性方案。
1. 对境外投资者开放的碳排放权交易场所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所一般实行会员制,市场参与者可通过申请成为相关交易所的会员后在交易所内直接进行相关交易,或选择通过相关交易所的经纪类会员(例如一些专业碳投资机构)参与碳排放交易。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为例,投资者可以在经纪类会员处开户,经纪类会员代理其进行交易。境外投资者能否申请成为相关交易所交易会员直接交易,或通过交易所经纪类会员来间接参与交易,均需受限于各试点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所的制度规则。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