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固废网讯:生活垃圾分类对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发展影响的分析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生活垃圾产生量逐渐攀升,“垃圾围城”现象较为普遍,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密切关注。在现有垃圾无害化处理工艺中,垃圾焚烧发电可更有效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且在运营过程中更绿色安全环保。此外,随着垃圾焚烧技术成熟性和可靠性的提高,公众对该类项目的认知得到改观,加快了焚烧发电产业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从2011―2018年我国生活垃圾发电厂数量及其处理能力分别增长了203.7%和287.4%。2018年,我国城镇实际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约为40 万t/d,距“十三五”收官之年59.14万t/d的预设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未来一段时间内焚烧发电依然是主流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21世纪初,我国曾尝试推广垃圾分类制度,但收效甚微,仅在少数城市实施分类,多数还是粗放式混合收集。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提出“无废城市”的概念。在“无废城市”理念的指引下,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正式实施之后,更多城市将逐步实施对生活垃圾的严格分类,之前以末端处理为主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向“治+用”结合的减量化、资源化模式转变,更多地将垃圾视为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基于循环利用后的垃圾成分将发生显著变化的考虑,本文从不同角度对生活垃圾分类对焚烧发电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提供技术参考。
摘 要
当前,垃圾焚烧发电已成为生活垃圾处理的主流工艺。但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势必会导致用于焚烧发电的垃圾原料发生明显改变。基于此,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垃圾分类对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发展的影响。为适应分类后焚烧垃圾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现有垃圾焚烧发电工艺需相应调整,尤其是热值升高,将大幅提升吨垃圾发电量,显著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激发企业自主投资运营的积极性。政府可依据焚烧发电产业市场行情,灵活调整相关补贴和优惠政策。垃圾焚烧发电产业有望进一步实现完全市场化运行,其发展模式也有望呈现为“全民参与+EPC”模式。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置,政府的“参与、监管”角色也将向单一“监管”角色转变。
01 焚烧发电生活垃圾物化性质的改变
1. 分类后生活垃圾组分的改变
本研究中,生活垃圾的分类按照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其中其他垃圾为用于焚烧发电的垃圾。
采用华南地区某市近11年生活垃圾连续抽样调查数据,对分类前后生活垃圾组分的变化(图1)进行对比分析。该案例中,未分类前生活垃圾以厨余垃圾?橡胶类、纸类、纺织类、木竹类垃圾为主,合计占比达到93%以上;垃圾分类后以纸类、橡胶类、木竹类等可燃物为主,占比达到90%以上。可以看出,对于华南地区城市来说,垃圾分类可将可回收物质进行有效回收,厨余、有害垃圾进行分类处置,理论上焚烧发电后残渣量≤10% ,减量化效果十分显著。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