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碳管家网讯: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称“碳达峰碳中和”)。早在2002年,福建省就已成为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生态省建设是多年来包括保险业在内的福建全省人民和各行各业的共同意志。绿色保险作为环境风险管理工具,是绿色金融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福建保险业扎根生态省建设,参与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重要抓手。为此,福建保险业紧跟国家政策步伐,有序发展绿色保险,构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福建框架”,融入地方碳达峰碳中和整体布局,服务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有益成效。
构建绿色保险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福建框架
立足森林覆盖优势,聚焦碳汇资源保障
福建森林面积1.21亿亩,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2年保持全国首位,是国家林业碳汇交易试点省份。近年来,福建保险业立足林业优势,持续创新推广林业碳汇保险模式。一是首创碳汇融资模式。2021年3月,在南平试点全国首单“碳汇贷”银行贷款型森林火灾保险,为当地国有林场提供2100万元融资。二是首推碳汇保险产品。2021年5月,在南平、龙岩分别试点碳汇价格保险、碳汇指数保险,是全国首个碳汇价格和首个碳汇指数保险项目,实现了碳汇保险的新突破。三是推广森林综合保险。福建森林综合保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涵盖病虫害、自然灾害等多种责任在内的综合性险种,承保面覆盖全省,2021年上半年为全省森林提供风险保障约700亿元,是保障林业碳汇资源最重要的传统险种。四是试点古树名木保险。在福州永泰、龙岩长汀等地推出古树名木保险,其中永泰承保约2700株(涉及树种多达15类),长汀承保约2200株。五是试点林下经济保险。在龙岩武平试点林下经济保险,为林下种植的仿野生灵芝提供风险保障。
立足生态环境资源,聚焦环境风险保障
福建保险业以“山更绿水更蓝”为目标,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本地区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聚焦环境风险保障,全面助力生态省建设。一是保障环境污染风险。福建早在2014年就在泉州、三明试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并于2017年起在全省环境高风险领域推行该险种,2021年1~7月已为全省543家企业提供9.47亿元的风险保障。在三明试点水质指数责任保险,目前已覆盖5个县域,承保面积超9500平方公里,提供风险保障2500万元。二是保障农业生态风险。福建于2006年启动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涵盖种植、养殖、气象指数、价格指数、产业扶贫等险种大类,兼备政策性和商业性险种的“保灾害、保病害、保价格、保指数”综合农业风险保障体系,有力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上半年,农业保险已为全省提供约2800亿元的农业风险保障,支付赔款约2.84亿元;农村公路灾毁保险为全省农村公路提供风险保障约980亿元;江海堤防保险为全省约4000公里的江海堤防提供风险保障约220亿元。三是保障海洋生态风险。助力海洋强省战略,试点船舶污染责任保险,2021年1~7月已提供风险保障2.75亿元。试点海水养殖赤潮指数保险,2021年1~7月已提供风险保障约1600万元。近期,福建保险业正在积极研究保险支持“深海装备养殖”工作。
立足新兴绿色产业,聚焦节能减排保障
一是保障绿色交通产业。根据新能源汽车类型及其行驶证使用性质,承保新能源汽车交强险和商业险,2021年1~7月全省承保新能源汽车约6.38万辆,同比增长98.7%。为省内10家新能源汽车电池企业提供产品责任保险,累计风险保障达70亿元。二是保障清洁能源产业。为在闽陆上及海上风电项目提供企业财产保险,累计风险保障约330亿元。在漳州、南平、宁德和莆田等地推广家庭太阳能光伏设备综合保险。在宁德、漳州分别试点核物质损失保险、核电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为宁德时代等清洁能源类企业提供机器损坏险、企财险、产品责任险等一揽子保险。此外,福建保险业还在积极探索研究新能源充电桩、新能源电池、风力发电站、光伏发电站等绿色基础设施相关保险产品。三是保障首台(套)首批次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承保龙净环保重大技术装备若干批次,曾入选工信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试点工作补助项目。在泉州试点国家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四是保障公益水利工程。在龙岩上杭试点公益型水利工程保险,为当地小型水库提供5亿元风险保障,提升公益型水利工程防灾减灾能力。五是保障绿色信贷发展。探索“绿色信贷+绿色保险”模式,在三明试点林权抵押贷款森林综合保险,2021年上半年提供融资增信约2.4亿元。
绿色保险融入地方碳达峰碳中和整体布局
突破污染治理瓶颈,融入生态治理布局
福建保险业对绿色保险狭义上是环境污染的事后保险补偿制度安排早已形成共识,且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同。近些年,绿色保险已主动融入福建环境预警机制、生态修复机制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增强了政府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能力。一是融入环境预警机制。一方面,政府依托绿色保险建立环境预警机制,调动保险业资源深化“环境布控”。如三明依托水质指数责任保险建立“水质预警”快速响应联动机制,搭建“保险机构、政府部门、检测机构”三方水质管理平台。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基于保险合同关系,可以为高风险企业提供预警服务。如泉州、三明等地建立专家服务模式,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投保企业开展“环保体检”。二是融入生态修复机制。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污染治理资金的来源问题,若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涉事相关企业往往会陷入资金短缺甚至濒临破产,导致最终需要财政资金兜底治理工作。如果政府、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或相关企业在事前购买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险赔款成为污染治理的重要资金来源,将缓解污染治理对财政资金的过度依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经成为福建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宁德建立“绿色保险+生态司法”修复机制,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基金管理运营新模式。三是融入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为解决病死畜禽危害人畜安全、污染环境、流入餐桌等问题,福建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作为养殖业保险理赔的前提条件,在提升养殖场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保障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