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纳滤膜在水处理与水回用中的研究进展

当前位置:首页 > 新能源 > 能源标准       来源: 作者: 阅读:
2021-09-19 22:27:32

北极星水处理网讯:研究背景

人口增长和水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危机,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据统计,全国约有67%的地下水和32%的地表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约有7000万人面临水质安全问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用水的品质要求也逐渐提高,获得优质的饮用水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日。膜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等优势,在水处理和水回用领域备受关注。

纳滤( NF)对水中的多价盐和有机污染物可实现高效截留,但对单价盐截留率相对较低,因而对单价和多价盐混合体系具有选择性分离的特点,且相较于RO具有能耗低的优势,其已被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饮用水处理、水回用、工业废水处理等。NF大多使用薄膜复合膜(TFC)结构,由聚酰胺(PA)除盐层、超滤膜(UF)层(常用聚矾或聚醚矾UF膜)及无纺布支撑层组成。NF膜孔径介于RO膜与UF膜之间,具有较高的水渗透性能5~20 L/(m3?h?bar)]。相较于RO膜,NF膜对二价及多价离子截留率可达到90%以上,对一价盐的截留率为10%~90%。

但现有商品NF膜也有非常明显的缺点。例如,受限于渗透性与选择性之间相互制约的:“trade-off”现象,提高膜的水通量一般会降低其溶质的截留率。同时,NF膜由于历史原因,对二价离子(如钙、镁等矿物质离子)的去除率过高(>90%),然而这些矿物质的过度去除可能导致“不健康”饮用水的出现。同时,其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氟化物、微量污染物去除率普遍偏低,进一步威胁人体健康。另外,基于聚酰胺的NF膜耐氯性较差,为了保证膜的完整性,需在膜工艺中将余氯去除,但会增加相应的操作成本。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掺杂的NF膜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其中比较典型的纳米复合膜包括表面涂层的NF膜(SLN)、聚酰胺层纳米掺杂膜(TFN)、纳米材料混合基质膜(TFCn)以及基于中间层改性的NF膜(TFNi)。这些新型NF膜的水渗透通量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对盐和特定有机污染物进行选择性去除,例如由于亲疏水作用,亲水的纳米银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掺杂可提升复合膜对内分泌干扰物的选择性去除,在水处理及水回用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NF膜的分离特性及其在水处理与水回用中的应用场景,对新型NF膜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未来NF膜的结构设计及在环境应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摘 要

近年来,纳滤膜(NF)以其较高水渗透性能、良好水/盐选择性和相较于反渗透膜(RO)低工作压力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和水回用中。然而传统的商品NF的分离性能具有局限性,例如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去除率过高、对污染物去除率偏低,而且渗透性能-选择性能的制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NF的发展及潜在的应用。详细介绍了NF膜在水处理和水回用中的应用及NF结构优化和改性的最新进展;回顾了通过对NF膜除盐层的孔隙率、亲水性、表面官能团及表面带电性等改性方式来提高NF的渗透性、选择性、抗污染、抗菌和耐氯能力等取得的研究成果;最后展望了新型NF膜在水处理和水回用领域的发展。

01

NF膜的结构介绍和商品NF膜的分离特性

NF膜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薄层复合RO膜的发展,在1978年,Cadotte等利用哌嗪(PIP)和1,3,5-均苯三甲酰氯(TMC)制备出第一张薄层复合聚酰胺NF膜。它能高效截留多价离子,与RO相比,具有更高的水通量?较低的NaCl 截留率,且过程压力低,节省能源,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与污水处理、生物制药与食品工程等领域。目前,大部分商品化的NF膜都是聚酰胺复合膜,其主要由聚酰胺分离层(50~100 nm)、多孔支撑层(~50 um)和无纺布层(~ 100 um)组成。如图1所示,最底部的无纺布层用于增加膜的机械强度,中间的多孔支撑层通常为聚矾(Psf)或聚醚矾(PES)构成,而聚酰胺分离层作为主要截留层,大多为PIP与 TMC聚合得到的聚酰胺材料。

声明:本文经授权发布,除注明来源外,均为中华能源网转载,不代表中华能源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中华能源网)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