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氢能网讯:9月16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甘肃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其中氢能方面指出:
建设交通能源新设施设备。加快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使用新能源汽车比重,在公路服务区、机场、高铁站、城市停车区等公共区域配建充电设施,鼓励企业参与居民区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网络化布局。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农村充电服务水平。研究布局氢能制备和氢燃料电池加氢设施,完善氢能源储运体系,推广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
新能源交通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兰州“智慧杆塔”示范工程。新建兰州市充电桩基础设施2000台(包含直流、交流、各类型充电桩),新建省属高校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00个及配套设施。研究开展河西走廊地区新能源“发电―储送(制备)―充电(加氢)”一体化工程。
打造路衍经济产业集群。持续完善公路加油站、加气站、充电桩、加氢站等能源网络布局,形成油气供应为主、电氢能源补充的交通能源产业格局。
原文如下: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
“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甘肃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9月10日
(此件有删减)
甘肃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为统筹推进“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对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支撑保障能力,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甘政发〔2021〕18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构筑通道、完善网络、突出枢纽、提升服务、强化保障”的发展思路,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强对外通道和枢纽门户建设,深化综合交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省对外骨干通道能力显著增强,省内区域间、城乡间通达能力明显提高,交通枢纽布局不断优化,运输服务能力和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综合交通网络逐步完善。铁路建设不断加快,宝兰高铁、兰渝铁路、银西高铁、敦格铁路等建成通车,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46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425公里,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0%和8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公路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总里程达到15.6万公里,其中高速及一级公路突破6000公里,与相邻的川、陕、宁、青、新、蒙等6省(区)省会之间实现高速连通,14个市州政府驻地全部实现高速贯通,实现了全部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民航机场布局日趋完善,陇南成县机场建成投运,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为中心的机场群基本形成,航空服务和对外联通范围不断提升;内河水运不断发展,船舶航行条件持续改善。兰州城市地铁实现“零”的突破,兰西城市群快速交通圈加快建设,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民航、普通公路、内河水运为补充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以兰州为核心,酒嘉、天水为重点,各市州政府驻地等为依托的“一主两辅、多极多点”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基本形成。兰州和酒泉被确定为全国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兰州中川机场、兰州西站、天水南站等一批综合客运枢纽建成运营,初步实现公、铁、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和旅客“零距离”换乘。以兰州为中心的陆港、空港加快建设,兰州铁路集装箱场站获批临时口岸对外开放,敦煌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一大批物流园区项目建成投运,枢纽集疏运网络日益完善。
运输能力和服务品质显著增强。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定制客运试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跨省客运正班化、城际客运快速化、城乡客运均等化、旅游客运品质化、中转换乘便捷化水平不断提升。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全面取消。多式联运加快发展,中欧班列开行线路和国别不断增多,国际铁海联运稳步发展,降本增效成效明显,交通运输对旅客公共运输服务和重点物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邮政业务量快速增长,实现乡乡设所,建制村直接通邮率达到100%。2020年,全年货物运输总量67239.7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2516.8亿吨公里;旅客运输总量26830.9万人次,旅客运输周转量399.6亿人公里。
交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涌现。交通运输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快融合。“互联网+交通”行动持续推进,省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交通运输行业数据资源交换共享与开放应用平台、“互联网+道路”养护平台、农村公路信息管理平台等多个交通信息数据平台投入运行。“交通+电商”新业态加快发展,交通旅游“智联”融合稳步推进。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出行方式规范发展,无车承运人、甩挂运输等集约高效运输组织模式加快推广。武威、张掖等11市(州)实现交通“一卡通”联网互认。
绿色安全应急水平不断提升。深刻汲取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教训,强化交通项目建设全过程环境管控,特别是在取土弃渣、建筑材料选用等关键环节加强污染防治工作,绿色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公共交通、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比例显著提升,兰州市绿色交通试点城市通过验收。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道路运输、工程建设、邮政快递物流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深入推进,圆满完成重大活动和重大节假日交通运输保障任务。
交通运输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持续深化交通运输“放管服”改革,项目审批效率明显提升。积极化解交通运输领域债务风险,交通投融资体制机制更加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基于资源换资金的建养一体化”等投融资模式在交通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配合国铁集团推进省域路地合资公司重组工作,重组设立省铁路投资建设集团、省公路交通建设集团,基本完成公路系统事企分离改革。统筹推进交通运输地方性法规制(修)订工作。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