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 加快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为技术路线

当前位置:首页 > 氢能 > 氢能动态       来源: 作者: 阅读:
2021-09-28 23:50:38

北极星氢能网讯:近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氢能方面指出:

综合推广利用氢能源,打造国内重要的氢能产业基地,建设“东方氢岛”。探索氢能纳入区域能源体系,拓展氢能在工业、建筑、交通、物流等领域应用,实现多种能源协调发展,建设绿色、智能、高效能源体系。壮大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条,重点突破质子交换膜、双极板、高性能碳纸、低铂催化剂等关键材料,形成系列化燃料电池品牌产品,实现“单电池-电堆-发动机-整车”全产业链高端化发展。依托山东能源研究院等建设山东氢能检验检测平台。

以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兼顾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加快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为技术路线,大力引进新能源整车大项目,补齐产业链关键短板和供应链薄弱环节,推进整车企业产能释放、车型升级。依托青岛国际院士港、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等机构,重点攻克整车平台正向研发、轻量化、整车安全和智能网联汽车感知、决策、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快提升整车检测及诊断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

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建设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开源平台服务超市和开发者社区。依托中国链湾,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新模式。统筹推进公路、城市道路、铁路、地铁、民航、邮政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合理布局城区充电站和充电桩、换电站,合理配置、适度超前推进加氢站布局建设。实施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程,推进仓储、分拣、配送、装卸等一体化集配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快青岛港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加快5G、物联网等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

原文如下:

关于印发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青岛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青岛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9月8日

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是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必须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格局新优势,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根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国家、省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关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持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增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动力。

1.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北汽新能源汽车、空客直升机等一批重大引领性项目落地,卡奥斯入围全国十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电力装备等10个集群入选省雁阵形产业集群。

2.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能级迅速攀升,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286.6亿元,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1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755件,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220%、215%和417%。高新技术企业4396家,较“十二五”末增长近4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高速列车创新中心、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山东能源研究院、北京大学(青岛)计算社会科学研究院成功落户,已拥有6家国家工程实验室、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6所大学、21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3.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海尔集团、青岛高新区、莱西市和青岛蓝谷高新区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创新人才加速集聚,筹建青岛人才集团,推进市场化引才,海外、国内招才引智工作站总数分别达到36家和14家,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30万人,2019年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创业投资体系逐步完善,创投风投资本规模突破千亿元。

4.新经济业态加快培育。新经济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能,2020年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6%,拥有海尔卡奥斯、酷特智能等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先后培育了杰华生物、聚好看、日日顺、伟东云教育、能链、特来电等一批独角兽企业。

(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深度演进、相互交织,全球产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加速渗透,持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将更加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市场,为商业变革、产业转型升级等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高技术产业应用场景广泛,对供给侧特别是高技术产品服务供给的需求持续上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上合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日韩区域合作、中德生态园、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建设,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对部分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一定冲击;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高端芯片、基础软件、高端医疗设备、机器人核心部件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乏,生物医药开发与产业化关键技术体系尚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人才匮乏;创新型领军企业数量较少,科研资源有效整合不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金融支持、政策供给等方面还相对滞后,统计监测数据支撑产业分析有待加强。

声明:本文经授权发布,除注明来源外,均为中华能源网转载,不代表中华能源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中华能源网)
赞助商